黄守宏任国务院“首席智囊”的黄守宏,是啥来头?
黄守红(中)
经过322天的空缺,国务院研究室终于有了新的主任。7月6日,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任命黄守红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黄守红的前任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继哲。去年8月19日,宁吉哲由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调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此后,国务院研究室主任一职一直到黄守红接任后才填补。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素有国务院“首席智库”、总理“首席智库”之称,经常为国务院总理提供重要决策服务. 那么此次担任国务院“首席智囊团”的黄守鸿到底是何来历呢?
牵头起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
用网络语言“貌美气质兼备”解读中国经济
《政治》注意到,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有一项重要任务:组织起草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至2013年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时,现任河南省委书记谢富战组织起草了2009年至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谢富瞻的接班人宁吉喆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组长,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上午完成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宁吉喆召开吹风会回答记者关于报告起草的问题。
和宁吉哲一样,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黄守红作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组长、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吹风会。披露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细节:春节期间,李克强总理不休息,“加班加点”修改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邀请了来自“外脑”和7个国家的13位知名专家建言献策;吸引网友对简化二孩报销手续等提出建议。
这表明,黄守红在担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之前,已经承担了组织起草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任务。
公开简历显示,黄守红,1964年6月出生,52岁,1993年起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23年。历任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副主任、巡视员,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党组成员、副主任、党委书记等职。
据《时政》报道,黄守红在今年3月5日的吹风会上给中外媒体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就多项敏感问题作出回应。
当时有记者问:您如何看待“去年中国经济拖累世界经济”的观点,黄守宏举例反驳:“比如去年国际股市和外汇市场剧烈波动当时很多媒体都说是中国造成的,我们说不是,双方意见不一,今年过年的情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股市休市,结果, “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是罕见的。这和中国有关系吗?所以那些说法是弄巧成拙的。在这些问题上的炒作显然不符合现实。”
发布会上,黄守红还用网络语言“颜值兼备”解读中国经济。“美”是指中国发展的各项指标都非常亮丽;“气质”是指中国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凝聚。在谈及中国未来的经济形势时,他还表示“我们的子弹没有发射,或者发射的很少,而且大部分没有发射”;“还有手段和武器,只要你需要,该出手就出手。” .
参与起草“一号文件”5项
“我更担心的是农民收入的增加”
《政论》注意到,目前能查到的公开简历,无一不是显示黄守红在国务院研究室工作23年的经历。
据《政要》报道,国务院研究室并不是黄守鸿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早年还曾在农业部工作。毕业于农业专业,长期从事农村政策研究。自1980年代以来,多年来,中央政府在年初发布了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一号文件”。黄守红参与起草的“一号文件”不少于五次。
2008年12月末,黄守红发表署名文章《No. 1号文件《强农惠农》,记述了他投身农业工作的经历。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黄守红在文章中说:当时我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系学习。当时教科书上还讲老人公社的“三级所有制、班组制”,也批评了包产到户的内容。“一号文件”从根本上否定了“三级所有制、团队为本”,给传统农业经济理论带来了强烈冲击。看到文件后,
“这份‘一号文件’(1982年的‘一号文件’)和后来发布的四份一号文件,对当时在校读书的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毕业后分配到农业部,还是后来调到国务院研究室,我一直从事农村政策研究。” 黄守红写道:进入新世纪,中央就“我有幸参与起草了“五一”作出了表态。
2008年4月,黄守红离开国务院研究室农村部,调任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办公室党委书记。《政论》发现,虽然离开了农业部门,“三农”依然是黄守红关注的话题。
2012年2月,黄守红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应该说,在连续‘八连涨’之后,大家自上而下普遍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出现滑坡、拐点、我比较担心,也是农民增收的问题”,建议采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措施,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年后的2013年5月,时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的黄守红带领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相关负责人赴重庆调研农村“三权”融资工作。2008年以来,重庆推出“三权”融资等“地票”交易制度,一直走在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列。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包括土地制度在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在公共场合诙谐幽默,直面敏感问题
“去年这个时候我说了一句话,被媒体炒了之后,我变得很被动。”
接触过黄守红的媒体记者告诉《时政》,作为“60后”一代的学者型官员,黄守红思维敏捷,经常在公开场合用幽默语言面对敏感问题。
《政论》注意到,2014年8月,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暑期论坛”上,黄守红用幽默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一年前的“经历”。
“我是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参加这次会议的,去年这个时候说了一句话,后来被媒体炒了之后,变得很被动。”黄守红说。在“中国城市发展夏季论坛”上,他在演讲中联系底特律政府破产,强调中国城市如果不严格管理政府债务就会破产。结果,有媒体报道“副部级官员说中国很多城市破产了”,这让贺建奎陷入了一片混乱,“所有媒体都转载了,海外媒体网站也转载了。” ,大家都知道,在出口转内销的时候,把内参捡起来发给了相关领导,黄守红,
尽管有上述“风波”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黄守红还是参加了论坛。“这次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因为这个话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太重要了,”他说.
” “包括其他人。单位也是如此。有的同志讲某某,某某单位说,在什么单位有什么样的背景,反映在哪个领导身上。我告诉我的同志们,这些猜测大多是错误的。” .
广告位 |